从群众心坎到政策清单:“小信息”撬动“大民生”
【】 【2025-04-25】 【四川政协报】
近日,广元市利州区政协的一份“安全指南”让老旧小区改造更安心。
这事还得从一篇社情民意信息说起。
年初,由利州区政协报送的《老旧小区改造需严把消防安全关》紧盯全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难点堵点,从方案设计到小区整改开出四张“安全网”:严管施工方案、压实各方责任、铁腕整治违规、全民消防培训。该社情民意信息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全区200余个改造小区因此有了“施工宝典”。如今,老旧小区换新颜,既美了面子,更强了“里子”。
在利州区政协,这样的生动实践正在不断上演——创新打造的社情民意“直通车”,让一个个民生“金点子”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成为基层协商民主的鲜活注脚。
机制创新 推动“直通车”跑起来
“要让‘民声’有‘回声’,让‘民意’变‘满意’。” 利州区政协主席李映文介绍道,区政协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工作专班,召开主席会议谋划安排;成立跨委室智囊团,适时召开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推进会和信息笔会,构建起立体化信息收集网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委会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为了让基层好建议不“走丢”不“漏网”,区政协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揭榜挂帅、多方协同、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其中,信息“认领制”颇为新鲜。委员可以主动认领自己擅长领域的议题进行撰写,增强了报送信息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一套机制改革‘组合拳’下来,就像给社区安装了收音机。我们既要真实管用,又得切实可行。”区政协秘书长樊中贵介绍道,区政协会定期发布选题参考,召开选题研判会商会,确保社情民意信息库“干货满满”。
在社情民意信息筛选和审编环节中,区政协创新开展信息联审会,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的对接联系,确保反映的信息方向正确,具有前瞻性和有用性。
还有30余位委员经过专门培训成为骨干信息收集员,他们带着本子走街串巷收集民声民意。骨干信息收集员高鸿婷委员的记事本上记满了鲜活素材:校门口放学拥堵时段的照片、社区健身器材损坏记录、早餐摊主对摊位设置的看法……这些信息经过整理报送、办理落实,不少都变成了具体措施。
聚焦中心 让好主意助推发展
“别小看这几百字的社情民意信息,关键时刻能派大用场!”在利州区政协办公室,工作人员李长勇指着案头的社情民意信息台账说,这些带着泥土的“民间智囊团”建议,正在成为政府决策的“金钥匙”。
1月,区政协委员、龙潭乡党委副书记梁栋在调研中发现,地震预警网络还未完全覆盖所有村子,导致地震数据采集不够全面精确,在地震发生时无法及时获得预警信息。梁栋随即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区政协,区政协立马聚焦问题,会同相关单位,深入调研后整理汇编出《偏远和高风险地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亟待加强》社情民意信息,从设备升级、应急演练等方面提了8条建议。
“过去,总觉得政协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委员就在身边。”龙潭乡凤凰村村民王爱萍指着墙上新装的应急广播说,“这些接地气的‘小信息’,就是咱们的‘大靠山’!”
“我们开展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讲究‘三到’——脚板走到、眼睛看到、建议点到位。”区政协副主席刘晓红一边翻着最新统计表,一边介绍道,“一季度,委员们围绕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交了70余条建议,超6成转化成了具体政策。这个月刚落地的‘电商农家小院’项目,就是根据农业界别委员调研后提出的建议,把带货主播培训课直接开到了田埂上,让更多群众学会通过线上方式销售农产品。”
关注民生 邻里烦心事变为民实在事
在利州区大街小巷,带着民情日记本走访是委员们的一项日常工作。
去年年底,快递小哥周翔宇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每月不仅要还房贷、车贷,还要硬抠1000块存养老金?”这样的焦虑被区政协委员张璇写进了社情民意信息,她提出的“政策加力”“灵活缴存”“提高收益”等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建议给运输车装上“电子身份证”;建议给小区安装“应急逃生按钮”……在利州,这样接地气的社情民意信息层出不穷,不少意见建议被省政协、全国政协采纳,有的还直接成为相关部门的改革措施。
“群众着急上火的事,就是我们关注的事,要倾力把街谈巷议变成惠民政策。”李映文说,区政协要把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拓得更宽,让街坊邻里念叨的烦心事变成相关部门能办的实在事。
(李弘德 记者 姜寒冬 见习记者 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