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隐患除 群众连称好

【】 【2025-04-18】 【四川政协报】

“之前这里车多路窄,交通堵得厉害,还没有人行道,每次过路都生怕被车子刮蹭到。”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杜家街16号楼居民老杨指着焕然一新的街道说,“路段经过改造,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新增了人行道和彩绘围墙。”

杜家街容貌的蜕变离不开区政协“有事来协商”工作的助力。杜家街建于2000年初,是连接小市与红星街道的次干道,多数路段安全畅通。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卫校右侧有一段围墙向路面凸出,导致该段70余米长的路的宽度从6米缩至3.5米,靠墙侧无法设人行道,且墙边有天然气管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周边群众及卫校近2000名师生出行。

面对这一难题,区政协于2022年精准破题:通过“全员下沉街镇”机制,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杜家街收集社情民意,将群众强烈反映的危墙隐患、人车混流等问题列为重点,并迅速召开主席会议专题研究,形成《小市街道道路安全隐患整治协商方案》报送区委,最终获批示支持。

区政协副主席陈崇江坦言:“调研发现,杜家街卫校路段安全隐患涉及多级部门,区级层面协调困难。”对此,区政协创新实施“双向发力”机制:通过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向市委直报诉求,促成主要领导督办;在市政协平台发起“有事来协商”议题,最终构建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协商机制,实现系统化治理。

这一机制性突破迅速转化为治理动能——历经三轮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协商,就拆建范围、责任主体、资金分摊、时序节点4大争议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历经多年的“小市街道杜家街城市道路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由此取得关键突破,正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会后,区政协形成专项报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组,建立“协商成果—责任清单—督查反馈”闭环机制并推动落实。

围墙拆除、路面施工、标识标线完善等工程有序推进。经过3个月集中攻坚,新建了车道和人行道,赢得周边群众好评。但现场勘查发现,卫校食堂至围墙尽头段尚未拆除,末端民房仍矗立在规划红线内。陈崇江在施工现场直指问题:“此段道路若不实施拓宽改造,安全隐患无法根除,必须拆除食堂东侧80平方米建筑及民房,才能实现道路线型平顺衔接。”

随后,区政协围绕“道路安全隐患整治二期工程”议题开展小微协商。“经测算,卫校食堂到围墙尽头还需拆除,退让出宽2米、长8米的空间,以便后续道路加宽。”协商座谈会上,区政协委员、小市街道政协联络组组长宋富英介绍道。

区政协委员王宗涛建议,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小市街道办事处依法推进房屋征收拆除工作,同步优化道路规划审批流程,确保隐患整治依法合规实施。

“围墙内有变压器,现不确定其所在位置是否会影响道路加宽,需请专业人士勘察后确定是否调整。”区政协委员、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陈伦提醒。

协商会上,区政协委员、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聚焦管网改造时序、业态升级方向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分段施工方案、商户补偿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协商会后,区政协迅速梳理会议内容,形成《杜家街道路安全隐患问题“有事来协商”专报》,其中提出的“变压器及杆管线迁改”“拆迁后空地规划建设”等建议获区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由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推进落实。

通过多部门联动,协商成果加速转化,杜家街安全整治工程全面实施。“现在,我们把围墙拆除了,道路扩宽了5米,还增设了人行道,居民出行安全,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杜家街社区党委书记王冬梅激动地说。

区政协主席邹毅表示,接下来,区政协将借助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继续围绕道路安全隐患整治、着力打造消费场景等方面发力,助推老旧小区功能拓展与品质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

(蒋小燕 见习记者 张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