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履职助推川渝合作升级
【】 【2025-04-17】 【四川政协报】
“去年,跟着重庆市江津区的专家学了新技术,今年产量能翻一番!”近日,合江县白鹿镇的花椒基地里,村民张德富一边修剪枝丫,一边对记者说。
只见他擦了一把汗,又笑着指向远处,“你看,那边就是重庆地界,现在咱们种花椒、卖花椒都‘跨省(市)联动’!”
张德富口中的“跨省(市)联动”,是合江县政协助推川渝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政协聚焦机制创新、产业协同、民生共享等方面履职,奋力谱写川渝合作新篇章。
高位谋划 三地联动共绘蓝图
“以前各干各的,路修到省(市)界就‘断头’;现在一张规划图,三地共画‘同心圆’。”合江县政协副主席曾祥海翻开《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痛点清单》,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感慨道。这份由合江县政协与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政协联合调研形成的报告,成为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一步。
2023年,三地政协组建联合调研组,围绕交通、产业等领域开展跨省(市)调研12次。曾祥海特别提及在江津区白沙镇召开的座谈会:当川渝两地代表就跨省(市)项目落地展开磋商时,乡音成为沟通纽带,双方围绕产业协同规划、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等议题深入探讨、达成共识,助推江津珞璜工业园与合江临港工业园区签署产业链互补协议,实现了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领域的生产要素跨省(市)优化配置。
“我们既要做好政府决策的‘智慧外脑’,更要搭建连通街巷民意的‘双向桥梁’。”合江县政协主席刘卫说,3年来,县政协调研后形成的《川渝边界断头路现状图谱》助推了5条跨省(市)道路贯通。在临港·石蟆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通过建立“五个一”工作方案,架起了政情下达与民意上传的沟通桥梁。
产业融合 “小花椒”串起“大产业”
2024年8月,在合江县白鹿镇花椒产业交流会上,种植大户王建国抛出问题:“重庆江津的花椒能出口欧盟,合江能否借船出海?”这一产业之问马上引起热烈讨论,并最终在合江、江津、永川三地政协联动推动下,催生出跨区域协作平台——川南渝西花椒产业联盟。该联盟将整合三地超50万亩花椒种植资源,依托江津已建成的欧盟标准出口通道,探索区域品牌共建、国际市场共享的发展新路径。
“我们提供种植技术,合江配套6万亩种植基地及劳动力资源,江津负责品牌营销。”重庆骄王天然产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表示,企业已与合江县签订5000亩订单种植协议。协议签署后,5000亩订单种植基地启动全产业链协作——在合江基地内,无人机群在实施植保作业。与此同时,江津加工基地的冷链运输车队已实现产地直采,形成“前端种植在合江、冷链加工归江津”的产业协同模式。
工业园区跨界合作持续升温。“去年以来,合江县政协围绕产业配套协同,主动对接食品、汽车等行业协会资源,分行业举办企业家对接会。”曾祥海介绍,为精准把握重庆汽车产业外溢机遇,合江县政协深入调研,形成《关于承接重庆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创新构建“需求清单+承接方案”精准对接模式,获得县委主要领导重视并转化为实际举措。
调研成果的落地在2024年迎来实质性突破。依托天华公司、先市酱油等龙头企业,成功吸引15家渝籍企业落户合江。
“省(市)界护栏上的‘藤蔓’,这两年越长越密,就像我们的产业链一样交织延伸。”合江县政协委员、四川金田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锦坤感慨道,“公司每天发往重庆的货车运输频次显著攀升,生产线上不少原料来自重庆供应商,这样的深度融合让合作越发顺畅”。
民生共享 跨界工作幸福感满满
傍晚6点,在江津区塘河镇跨省(市)公交站台,合江县白鹿镇村民程万彬刷过“川渝一卡通”,准时登上返家班车。这位跨省(市)通勤者白天在重庆从事焊接工作,晚上返回四川照顾孩子,每月收入可达8000元。这样的“双城生活”,得益于今年初川渝两地联合举办的专场招聘会。
“去沿海工作不方便,家门口的重庆园区能不能试试?”2023年12月,合江县政协委员、白鹿镇党委副书记罗利走访时,村民的这句话让他上了心。一周后,合江、江津、永川三地政协联动人社部门,在塘河镇举办川渝毗邻地区首场联合招聘会。“当天我就和江津的机械厂签了合同!”程万彬说。
如今,来自合江县临港街道、白鹿镇、石龙镇的400余名工作者每天往返于川渝两地。
“我们通过联合履职,用共识凝聚合力。”刘卫表示,下一步,合江县政协将继续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使命,在川渝合作的大局中勇担“政协责任”、彰显“政协作为”,奋力书写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合江答卷”。
(赵易婷 见习记者 张好雨)